为什么民用优先创新将推动更好的军民两用技术
德国联邦突破性创新机构 SPRIND 挑战负责人 Jano Costard 撰写的专栏文章

想象一下,无人机今天可以绘制灾区地图,明天就可以侦察军事目标。又或者,为建筑工程设计的地震活动传感器,可以探测水下潜艇。这些构想代表着军民两用技术的美好前景。欧盟委员会首次明确提议通过“地平线欧洲”等项目为这些技术提供资金。然而,在我们竞相拥抱军民两用技术的同时,我们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沿用旧模式,即军事应用驱动创新,民用应用随后被采用;还是彻底颠覆这一模式?
长期以来,技术创新一直遵循着一条老路:军事驱动发展,民用应用则逐渐兴起。以GPS为例,它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民两用技术之一。GPS最初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旨在用于军事定位和导航。民用访问受到“选择性可用性”的限制——该功能会故意降低精度以维护军方的优势。
GPS 的全部潜力几十年来一直未被充分发挥,直到 2000 年选择性可用性 (SAP) 停用后,其民用定位精度瞬间提高了 10 倍。GPS 迅速成为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并引发了一系列创新,改变了从农业到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2019 年的一项研究估计,GPS 已创造了 1.4 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正如我们在GPS项目上所见,这种“军方优先”的策略几十年来一直主导着创新资金。然而,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民用优先的两用技术策略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还能最终为包括军事应用在内的所有应用提供更强大的解决方案。
传统模式忽视了一个关键的现实:民用市场提供了规模化和多样化的应用,这些应用以更专业的军事部门无法比拟的方式推动着创新。这种模式在各个技术领域都适用。为军事通信开发的互联网协议在民用应用中实现了最大的发展,之后又回归到增强军事系统。商用无人机行业加速了航空创新,远远超出了单靠军事采购所能达到的水平。
通过专注于民用优先的用例,创新可以充分利用更大的市场、更多样化的应用和更快的开发周期。当技术开发时考虑到广泛的民用应用,它们将受益于规模经济,而这是单纯的军事开发无法实现的。
部分原因在于民用创新面临的官僚主义限制较少。军事采购周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而民用市场则青睐敏捷性和快速迭代。优先开发民用产品,使得技术能够比传统国防采购流程更快地发展和成熟。
最有前景的军民两用突破源于攻克基础技术难题,而非具体的作战功能。当创新者仅仅关注军事行动时,他们往往会忽略其技术的更广阔潜力。科学潜力并非抽象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
开发无需GPS即可运行的强大导航系统的挑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种能够使送货无人机可靠地在城市环境中导航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彻底改变物流,同时提供对国防行动至关重要的能力。通过强调民用应用,同时承认潜在的军事用途,我们为那些原本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创新创造了空间。
欧盟委员会关于在“地平线欧洲”后续计划中引入军事技术方面的研究发现,学术和研究机构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并将欧洲的研发资金仅用于民用技术。通过提供尊重这些偏好的资助途径,我们能够扩大人才库,应对关键的技术挑战。鉴于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财政压力和政治压力,欧洲可以通过营造与其核心价值观相符的环境来吸引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顶尖创新者。
随着欧洲日益重视战略自主和技术主权,军民两用技术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欧盟近期通过“地平线欧洲”等项目允许军民两用资金投入,这代表着我们创新方式的重要转变。但随着这些举措逐渐成型,它们必须避免简单地复制传统的“军事优先”模式。
通过优先考虑民用用例并承认军事应用,我们可以利用市场力量,吸引多元化人才,并为所有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技术。
然而,要使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真正持久,民用和军用技术绝不能再各自为政——我们必须弥合民用优先研发与军事应用之间的差距。鉴于这两个领域运作方式之间存在的鸿沟,这需要一个积极的过程。发起更开放的知识交流,能够更好地将来自两个领域的见解和经验相互借鉴。对于专注于军事技术的机构来说,现在是时候孵化民用技术了。反过来,像我所在的机构——德国联邦颠覆性创新机构SPRIND——专注于民用技术,也应该探索军事应用。
我们面临的挑战——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到供应链韧性——都需要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一个最强大的技术必然服务于两个领域的世界里,民用和军用创新之间的旧二分法已日益过时。如果我们专注于当今的民用领域,未来变革性的军民两用技术将比我们想象的更近。